感念文章

Share a story about Dr. P.C. Huang

 

我所認識的PC - 鍾邦柱老師


第一次知道PC(黃秉乾教授),是由於著名的科學期刊Science的科學新聞報導。那時我在舊金山加州大學工作,而PC在美國報告為台灣籌備分子生物研究所的情形。那報導給PC很高的評價,說這個精心細密的策畫,得到多人的讚許。美國菁英教授的讚許耶!回國心切的我心嚮往之,希望以後來此工作。PC與這個報導從此改變我的一生!我幸運地於1986年加入分生所(當年叫做分生室籌備處),成為它第一批人員,暱稱”黃埔一期”。我在此找到了一生安身立命的所在。

第一次見到PC,則是在美國東岸的人才延攬會上。在場的有PC、汝吉、王倬、吳瑞、鄭永齊、錢煦、吳成文、陳映雪,加上其他多位台籍美國教授,為我們描繪提升台灣研究水準的願景。這些人已是學界響叮噹的人物,卻各個和藹可親,完全沒有架子,互相以名相稱。原應是嚴肅的學術場合,氣氛卻如此美好。初次見面,卻溫暖親切似老友。我的心,因未來工作的願景而沸騰了!

這樣的興奮,在回台工作後,居然長期延續,成為在實驗室工作的動力。那努力的氣氛,感染所有人員,連行政人員也為這個所而驕傲!分生所早期採取訪問教授輪流回國一年的長期接力,以快速補足研究人力。第一屆由王倬院士帶領了五虎將(劉昉、沈哲鯤、謝道時、涂振北、周寄梅),加上我們幾位長期工作者,一共12個實驗室,熱熱鬧鬧地在1、3、4樓開張了。訪問學者們欲罷不能,延長歸期,開心的待了14個月。第二屆由PC與汝吉接棒,再接再厲,留了一年半。他們帶來9位美國教授(龔行健、賴明詔、Michael Dahmus、Samual Liao、John Cebra、李文華、徐毓芝)與他們的美國學生,加上更多新延攬的長期研究者,5樓實驗室也滿了。大家互相學習對方的專長,賴明詔有名的病毒學,Sammy Liao 教導抗體的製造,Michael Dahmus傳授分離細胞核作in vitro transcription 的絕活。有這麼多機會,大家狂熱學習,私下比賽誰比較用功、哪個實驗室的燈亮得比較久。

PC是這一切的幕後軍師。他有個大鬍子,看上去一派瀟灑,指揮若定,主意與諸葛孔明一樣多。早年我們收到清華最好的學生,為了增進與清華的溝通,舉辦共同的seminar討論會,規定所有的報告、討論,都用英語進行。這是學生們第一次的學術報告,也是第一次的英語演講。他們興奮緊張,花費不少時間準備。報告後的英語討論,有些學生沒聽懂問題,卻說對了答案。製造了不少笑料,也增進了革命情感。

PC 與汝吉也開始了分生所的科學進修會議retreat。第一次retreat 是1988年在新竹縣南園舉行。在園區古色古香的氣氛中,我們幾位年輕研究員,包括博士後研究員,都上台生澀地報告我們粗淺的研究結果,也得到美國教授們恨鐵不成鋼的詳盡指點。園區裡的小橋流水,古典的擺設,開了我們的眼界,也襯托著我們躍動的心。從那以後,每年的科學靜修會成為所裡人人期望的一項活動。

PC注重人文與藝術修養,設立了“智慧之扉”演講系列,請到不少名嘴,分享科學之外的道理。我記得李奕園院士講解台灣的民俗信仰,闡釋民間拜拜背後的道理。王唯工從物理學的角度講解氣功,唱作俱佳,轟動一時。還有國外絡繹不絕的訪客演講,內容多元,成為一時的盛事。

PC設計的大樓,我們至今仍在享受。大樓無敵明亮的大窗子,透明的隔間,讓實驗室之間沒有隔閡,溝通方便。大家感情好,促成好幾對中外聯姻。比如我實驗室的訪問教授Michael Ricketts,因著與另一實驗室的助理共用細胞培養室之便,近水樓台,後來結婚。當時PC實驗室的林立元、曾晴賢,後來都被清華大學延攬,成為那裏的台柱教授。

PC的藝術功力,最讓人嘆為觀止。分生所大樓的美感與實用性,無人能及。他當年住的宿舍,原是老舊小屋,他將之漆成白色,暱稱小白宮。內部的裝潢,很有特色。浴室採用黑白兩色磁磚,大膽前衛。溫馨的客廳,桌上放一疊他近日閱讀的雜書,內容包容萬象。他與汝吉兩人分工合作,一人早早就來所裡坐鎮,另一人晚上很晚還待在實驗室,確保全所運作正常。

PC與汝吉提倡藝文,號召了所裡同期的訪問教授,捐錢買了一台昂貴漂亮的三角鋼琴送給分生所。這鋼琴放在多功能室,現在仍偶爾有人彈奏。幾位訪問教授都有音樂才華,開了幾次所內音樂會。龔行健的鋼琴、賴明詔的小提琴、Roger Hendrix 的雙簧管、譚婉玉的長笛、陳明哲的男高音、加上眾人的合唱,這小型音樂會有聲有色,讓整個所飄揚在樂音之中。所裡幾位學生是三總的醫師(姚振文、吳篤安、陳明哲),每天清晨6點就共搭一車,從汀州路的醫師宿舍到南港工作。他們說,大家一路高歌,進行曲越唱越快,腳下油門也越踏越重,一下子就呼嘯到了南港。

PC 回到美國後,繼續不遺餘力照顧分生所與畢業的”所友”。所裡當年的學生,多人後來到了美國,曾經受邀到PC與汝吉Baltimore的家中,舉行小型科學討論會,報告近況。呂俊毅、鄭旭辰、李秀香、周慧泉等多人後來都是學界、生技業界的佼佼者,常津津樂道當年這份特殊的經驗與其中的美好。

分生所30週年慶分生所是PC與汝吉的寶貝,在他們盡心拉拔下,這個所順利成長,在國內外都有點名氣。分生所30週年慶時,汝吉說”美夢成真”,”We have a dream; dreams do come true”。這話讓我感動不已,因為我知道這背後投入了多少心力。PC後來幫助清華生科院、長庚,也投注不少精力。我想,只有他能力可及,能拉抬這許多單位。

即使到最近,PC仍是我的楷模。幾年前,他告知他如何在美國大學授課。雖然實驗室已經關了,仍能利用網路,學習最新的知識與技術,深度指導學生,一起討論,激發創意,教學相長。這提供我無限的想法。人生可以不斷走下去,知識與眼界也可以不斷提升!

PC一輩子神采奕奕,看似永遠不老,卻在年屆90歲之時,驟然離我們遠去。沒有經歷長久的臥床時間,他是有福氣的。他有精彩的事業,美滿的家庭。一生看似平順平淡,卻又轟轟烈烈,留下許多成就。他瀟灑的姿態,耐人尋味的想法,為分生所留下的許多經典legacy,常在我心中。

by 鍾邦柱 2020.9.4


 

為台灣打造最美好的研究所:追思感念黃秉乾院士 - 林淑端老師


1990年初,我返國任職中央研究院分生所。當時,分生所總務謝老大安排了歸國學人接機的禮遇。從桃園機場到台北南港研究院路二段的學人宿舍,謝老大講述了很多故事。這些故事敘述1980年代,在美國成功立業的傑出分子生物學教授的故事。他們通過接力返回台灣,如何為台灣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建立了夢想,並催生建立了「分子生物研究所」的傳奇。黃秉亁院士是響叮噹故事人物之一,因為他不僅是催生員,也是分生所主體建築/內部設計的主要原創者 (有關詳細內容,請參見「分生所二十周年紀念册」,黃秉亁院士所寫的“It all starts with a humble, yet noble thought”)。

2005.6.1. 中研院2F中餐廳學人宿舍是5層樓,有一個寬敞的電梯,和配置有20個家庭的公寓建築。當我走進4樓20號公寓,一個40 坪方正的宿舍,我眼前是一個家具齊全、寬敞舒適的空間。轉眼間,我在那裡住了將近25年。從宿舍到分生所的實驗室只有5分鐘的步行路程。白天或晚上任何時候進入研究室時,都有警衛人員。這是這些傳奇教授們,為台灣分子生物學科學家計劃的生活方式。希望這些科學家在簡單的生活中,寄託重要的研究發現。這個簡單的生活模式,不僅落實在過去分生所的研究人員,而且,對於分生所的研究學者,是一種延續的生活模式。

為什麼這麼簡單的生活模式,在延攬了近50位海外學人,各自在分生所建立獨立實驗室,歷經35 年,今天它仍然可以延續?答案是「研究人員認同維護的精神:簡單的生活、快樂地做研究」。但是滿足的必要條件是研究人員具有良好的研究環境。借助黃院士的智慧和奉獻精神,分生所建築及内部設計,提供了相當好的研究環境。

分生所建築設計,不僅為會議和討論提供了促進交流的空間,為核心設施和使用提供了共享區域,為特殊實驗需要提供必要空間,還提供了屬於單獨但完全開放的實驗室空間。在這開放式的空間,容易交流,腦力激蕩。逐漸地,我們養成同儕討論和互助的文化。自然地,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誼,分享令人興奮的研究結果,並分擔實驗做不出來的痛苦。熬夜做實驗不再是一件痛苦而孤獨的事情。

2005.6.1. 中研院2F中餐廳黃院士(夫婦)經常回到分生所,看我們的研究進展並聽我們研究發現的故事。每次他回到分生所,我都會感受到他那深切地關懐和對分生所特別的愛; 從創所,到拙壯,再到成熟,這特別的愛在他內心從未改變。我們在他們創造的地方工作。儘管我們和黃院士沒有在分生所同時工作,但我們對他對分生所的誕生和建立的重要貢獻並不陌生。黃院士是台灣分子生物學發展的重要推手。他協助完成了創建分生所的任務,並在關鍵時刻發揮了影響力,這是令人欽佩的!

我們感念黃院士對分生所的無私奉獻。

by 林淑端 2020.8.26


 

PC與分生所誕生的第一個家 - 余淑美老師


從分生所大門往外看,總可見到正對著的花圃中間三棵修剪得高高胖胖及分立兩旁像燈罩的榕樹。最近,不時會想起PC(黃秉乾院士)設計分生所前棟大樓的故事。幾年前,院方開闢人行道,打算把花圃連同這幾棵樹都砍一半讓出更多空間,身為所內環境美化委員會委員,我堅決反對,因為這幾棵樹是與分生所一起長大的,具有歷史紀念性。這幾棵樹頗像中間插著三炷香,兩邊各點一盞燈,當初PC想必看過風水特別設計種植的。這35年來,它們也似乎一直看護著分生所,保佑同仁平安健康研究順利。

走進分生所,典雅流線的白色大理石大廳與廊道,配上高挑木門,反映出PC溫文儒雅、涵養文化又不失現代感的品味。樓上實驗室無門的設計,公用儀器室擺中間,方便各實驗室交流串門子,看得出PC的用心。大樓歷久彌新的珍珠彩亮磁磚外牆,更顯現出他對分生所永遠是中研院一顆閃耀珍珠的期待。

再讀一遍分生所成立20週年慶祝專刊上,PC所寫的文章-「It all started with a humble, yet noble thought」,敘述分生所籌備委員(大半是當時仍在美國教書及作研究的院士)自1983-1986年間如何籌措經費、規劃與完成大樓建築與設備的一段歷史,心情跟著事情發展起起伏伏,也對開疆闢土的前輩們深懷感激。吳瑞院士與PC主要負責大樓內外與實驗室的設計,當時全球分子生物學研究才起步沒多久,PC還請教許多國外知名的大學及研究機構如何建造功能齊全的分子生物研究實驗室。PC經常往返美國與台灣,在他隨意舉例的一頁手稿日誌上,可看到密密麻麻寫著每次在短暫停留台北期間,每天日夜與人約談建築設計與實驗室設施細節,包括房間配置、儀器採購、水電空調管線、實驗桌椅、排煙櫃、冷暖房、門窗、外牆磁磚、園藝設計、以及所需費用等等各種繁雜事情。PC甚至親自監工掌握工程進度與品質,處處可看出他有多用心地在為這個即將誕生的分生所建造一個世界級的實驗室。他的努力也終於使大樓在短短兩年內完工,趕上預定的1986年7月1日開幕。PI們搬進來分生所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地開始做起研究,大概很難想像,平地起高樓,還有那麼多複雜的內外設施,需要花多少時間與心思去設計與實現呀!

分生所30週年慶(2016.12.14)在CC(王正中院士)當所長時,我也參與後棟大樓的設計,方知要科學家來當業餘建築設計師是多麼大的挑戰,更深深體會當初PC設計分生所第一個家有多麼辛苦。我們蕭規曹隨,就以前棟大樓的設計為底稿,照著PC的概念走就是了,還好也建出前後格調非常協調的大樓。

PC不只是傑出的科學家,對藝術與設計有很高的興趣,他對於科普教育與鼓勵年輕人從事研究也很熱心,每次回台灣,總是四處演講鼓舞老師與學生的士氣。PC與汝吉都是台大農藝系出身,後來轉入動物領域研究,因此對植物有相當瞭解,很關心台灣農業界的發展。這幾年,一見到我,PC就一直詢問農業問題。他說GM育種這條路一定要發展,但是台灣農委會保守態度阻礙農業生技前進的腳步。他與我規劃要如何一步步先從民意代表及社會大眾的教育開始。只是遺憾地,我們現在少了他這份重要的力量。

分生所30週年慶(2016.12.14),PC、汝吉與N321實驗室同仁及已在大學任教的室友合照。PC與汝吉鶼鰈情深,總是雙飛雙行。汝吉很能幹,總覺得是他在照顧PC,PC也總是臉色紅潤光亮、精力十足。但是,沒想到他竟然這麼快就永遠離開大家。PC讓分生所在35年前先有立足點,再藉由他與汝吉及其他早年輪流回來的所長與其他訪問學者一點一滴把基礎打好,建立追求頂尖研究的學風,讓這顆有形、無形的珍珠在中研院持續閃耀發亮,我們真的很謝謝與懷念他。

by 余淑美 2020.8.26


 

P.C.的分生所 - 賴明宗老師


八月四日得知黄秉乾院士(分生所大家都稱他P.C.)辭世的消息,悲傷且訝異。印象中的P.C.,一直是活力十足,即使是最近兩三年遇到他時,還是元氣飽滿,健步如飛,毫無老態。六月中傳來P.C.輕度中風,以為是人年紀大難免有的小波折,以他的健壯,應該很快就可以康復,沒想到病情竟然惡化,天人永別。

1986年7月分生所合照P.C.是所有分生所開國元老中容易被忽略的一位,分生室籌備處諮詢委員會在1983年成立,P.C. 就擔任諮詢委員,和吳瑞院士負責新建大樓的設計和內部規劃,這是籌備工作中最勞力辛苦的部分。我們讀他在分生所二十周年所寫的 “It all starts with a humble, yet noble thought” (一切都啟始於一個卑微但高貴的想法),可以看到P.C.驚人的能耐。這是個完全沒有彈性的任務,從無到有,他需要在1986年7月1日將一個有完整實驗設備的大樓交給王倬院士。P.C.以無牆概念設計實驗室,力求同仁間能有最大交流。他也要協調木工、電工、水管工間爭執,確保施工順利。為了在分生所有限預算內作最大運用,他直接跟美國Beckman總部談判,以標價55折買到離心機和光譜儀,並取得維修合同; P.C.同時根據在美不同系所的stockroom庫存明細,以大批議價方式降低耗材成本,建立分生所庫房。當然,他替分生所大樓外牆選用了最優雅的磁磚,印證了他過人的品味。眾所皆知,P.C.準時達成任務(見1986年7月分生所合照)。

P.C.和黃周汝吉院士是大家羨慕的神仙伴侶,伉儷情深。P.C.是汝吉口中稱讚的“手持羽扇的諸葛亮”,是汝吉背後最大支柱。從1980年初回台推動分子生物學到分生所創所時期很多的想法出於P.C.。汝吉當所長時,他推動跨領域的“智慧之扉”演講系列,每周五邀請院內歷史、法律、社會、文學、哲學、人類學、女性運動、物理、生態、動物、草藥專家來所演講,一時間分生所好像領引了中研院文化風騷。P.C.足智多謀,有人懷疑,大家所熟知的Lexington 宣言,推請王倬院士出來擔任分生所首任所長,這個完美開花結果的創意也是源始於P.C.。

P.C.是個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無法忍受任何庸俗。他在分生所三十周年慶(2016)回顧演講中,勉勵分生所在既有成就上,不要做跟別人沒兩樣的研究,而是要做科學上觀念突破演化突破的題目,也就是Thomas Kuhn所提出的paradigm shift。那次演講中P.C.也以Crick Institute為例,提到好的Institute 第一要有好的building。P.C.給了分生所一個好building。可是他最期待分生所的,應該是分生所能成為shifting paradigm帶領科學突破的Institute。P.C.走的突然,分生所感念他替分生所做的一切,也許就是努力來完成他的遺願。

by 賴明宗 2020.8.25


 

紀念黃院士 - 趙裕展老師


我們比較早期回來的PI都和黃秉乾及黃周汝吉院士有過長期相處,深受他們兩個幫忙及教誨。 程所長提及黃院士監造本所建築,尤其是珍珠壁磚,確是全台僅見,歷久彌新,相當珍貴。

這張辦公室照片分享分生所同仁:
當夕陽西下,
珍珠壁磚開始反射炫麗的陽光進到我辦公室一個一個的窗格,
七彩繽紛;
關燈欣賞黃院士的構思,
悠悠時日,
美的昇華,
一切盡在不言中。

我們懷念黃院士,他自然顯現的哲人風範將永駐大家的心中。

by 趙裕展 2020.8.14